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党建扶贫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精准扶贫 云南村寨唱起幸福歌

    信息发布者:恒潭养殖专业合作社
    2017-07-02 18:04:33    来源:新民网   转载


    近日,记者沿着上海援滇干部们的足迹,走进大山村寨,见证对口帮扶丰硕成果,倾听当地群众幸福心声,感受沪滇两地人民深厚情谊。

    图说:上海对口帮扶让佤寨换了新颜。汤企 摄

    整村推进佤寨换新颜

    来到西盟县勐梭镇秧洛村,首先映入眼帘的,是家家户户屋檐上画着的牛头,这是最具佤寨特色的图腾标志。秧洛村面积不大,但民居建筑却令人惊艳,一排排崭新的小楼错落有致,屋顶上还装着光伏发电设备,而在2015年上海对口帮扶整村推进项目介入前,这一村寨最“豪华”的房屋还是几间石棉瓦房。

    村寨的一角,保留着改建前的一栋传统木房,这座被称为杈杈房的木屋被四根立柱撑起悬在半空,生活空间低矮,水电不通且四处漏风。村民小组组长岩昆告诉记者,这样的木屋,佤族住了千百年,一家人在漆黑的屋子里打通铺,下层饲养牲畜,卫生和居住条件非常恶劣。

    为了提升佤族村民的生活品质,2015年开始,来自上海杨浦区和黄浦区帮扶力量,在村寨的整村推进项目投入了大量资金,建房修路,通水通电。西盟县副县长张文良介绍,一栋100平方米左右的佤族风格新式房屋,造价大约是14万元,村民自出一部分,剩下政府补贴,目前改建项目已全部完成,佤寨面貌焕然一新,村民们的精神面貌也提升了,对脱贫致富充满了信心。

    “扶贫牛”犁出创新田

    走进西盟县勐梭镇班母村爬街十一组,一个建在山头上的大型养牛场出现在记者面前。在包括上海对口帮扶资金在内的支持下,当地千百年来依靠山地散养的落后畜牧方式得到了升级换代,这里的牛被当地百姓称为“扶贫牛”。

    在养牛场内,圈养的肉牛膘肥体壮,看上去比当地土牛大了好几圈。养牛场负责人吴成义说,以前,这里土牛都是在山上放养,因为缺乏养殖技术牛长得慢个头不大,而且容易得病,因为产量少无法形成产业,每年卖牛的钱最多只能用来补贴家用,无法依靠畜牧业脱贫致富。

    为了改变这一情况,西盟县开始探索农村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的道路,依托引入企业与资金技术,建立了一批专业养殖场,而记者所看到的就是其中规模较大的点位之一。这一新建的肉牛养殖点目前有400头牛,今后将达到800头的规模,在这里饲养的肉牛多为西盟塔尔、夏洛来、云岭牛等经济肉牛,抗病力强、成长周期短、肉质好,经济价值比土牛强许多。

    吴成义说,农民可以选择三种方式与养牛场合作,包括种饲草、代养牛和在养牛场打工。打工工资100元一天,种植饲草一年收入好几万元,代养牛收入更高。“我们按照牛的增值收入支付农民报酬,养得越好收入越高。”吴成义表示,养牛场会对农民提供技术、兽医、饲料等后勤保障,就算牛病死,也会有一定的托底保障。带有公益属性养牛场的出现,使现代化畜牧业养殖首次出现在大山之中,为周边的群众带来切实的好处。

    图说:秧洛村里的石棉瓦房变成了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崭新小楼。汤企 摄

    漫崖咖啡飘香上海滩

    咖啡并非云南本土作物,是19世纪末由法国传教士带入。因为非常适合咖啡种植,云南已经成为世界著名咖啡产地。中国小粒咖啡90%以上产自云南,而云南咖啡60%的产地在普洱。

    漫崖咖啡是普洱市最大的咖啡生产企业,董事长杨琼说,她从事咖啡产业已有20年,原来主要是原料出口,后来转向精加工,并且开始经营自己的品牌并建立了咖啡庄园。

    种植小粒咖啡最大的风险在于鲜果收购价格波动大,可以从高点5元/公斤跌到1元/公斤,而农户的种植成本是1.8元/公斤,如果收购价低于种植成本,许多农户就会放弃种植转而外出打工,而且咖啡鲜果不及时采摘将会影响来年的种植,这一难题曾让杨琼非常头疼,上海对口帮扶成为了“及时雨”,引入了咖啡鲜果价格保险项目。

    从去年开始,在上海的帮扶下,当地创新建立了咖啡种植价格保险。通过沪滇合作项目,引入上海的农业保险,为咖啡种植户提供2.1元/斤的保底价格,农民抵御价格波动的能力大为提升,种植积极性也提高了。上海还为这一项目提供了资金扶持,当地贫困立卡户只需自出10%的保费,而非贫困户也只需承担30%的保费。八分田村咖啡种植户李勇告诉记者,从上海引入的价格保险,消除了咖啡农户们的后顾之忧,从此再也不怕亏本了。

    除了价格保险,漫崖咖啡还与上海宝山区、金山区进行合作,升级种植技术,改进制作工艺,进口先进设备,并且在上海环球港开设了销售专柜。咖啡产业的蓬勃发展,带动了周边1000多人的就业,其中贫困立卡户就有140户,许多家庭因此脱贫,造房买车过上了好日子。

    光明石斛照亮致富路

    西双版纳自治州勐海县位于云南西南部边境,与缅甸接壤,世居傣族、哈尼族、拉祜族、布朗族等8个少数民族。勐海在傣语中的意思为“勇敢人居住的地方”,以盛产普洱茶闻名。除了茶叶,勐海还出产一种名贵的中药材——铁皮石斛。

    石斛又称不死草、还魂草,被认为是“九大仙草之首”,铁皮石斛又是石斛中的极品。云南的自然条件适合石斛生长,但以往没有形成规模产业。2010年上海光明集团投资1.8亿元,在勐海成立光明食品集团云南石斛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,将上海的资金技术运用到当地铁皮石斛的培育、种植、加工、销售资源带到勐海,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。

    公司总经理王长愉是上海人,他见证了这一沪滇合作项目从无到有的全过程。在光明石斛勐海培育基地,记者看到一棵棵大树上,满是人工种植的铁皮石斛,这种种植方式被称为仿野生种植,保证了光明石斛的高品质。王长愉告诉记者,公司采用了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的经营模式,除了自建种植基地,还带动了周边村寨一起种植,鼓励农民利用宅前屋后和自留地种植铁皮石斛,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和收购渠道,带动他们脱贫致富。

    2015年,石斛公司和勐海县曼法村村民小组签订了168亩为期20年的林下仿野生种植合作协议,实行3:7分成。村民岩庄囡是最早开始种植石斛的村民,种植1亩铁皮石斛年收入最多15万元,平均也有7万元左右。在上海专家的指导下,庄岩囡两年就收回了投入成本,现在家庭收入大幅度提升。王长愉表示,许多附近的当地农民,子女在石斛公司上班,父母在家务农同时种植石斛,一年收入将近10万元,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。

    精准扶贫惠及百万人

    “云南是全国扶贫工作的重点,沪滇合作则是上海参与扶贫面积最大、贫困人口最多的项目。”上海驻昆明办事处主任罗晓平告诉记者,目前上海的帮扶对象是云南16个州市中的12个,14个区参与到了对口帮扶工作中,与贫困县结对帮扶,覆盖366万贫困人口中的247万人,其中大多为边境地区,对促进群众脱贫致富、民族团结、边境稳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。

    近5年来,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,上海将“精准”作为扶贫工作的首要关键,把资金瞄准贫困人口,在产业发展上精准发力,引入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,帮助云南特产进入上海市场,丰富了上海市民的菜篮子,鼓起了云南贫困群众的钱袋子。

    截至2016年,上海累计实施沪滇经济合作项目近2000个,实际到位资金646亿元,累计投入财政资金38.1亿元,实施各类帮扶项目近8000项,帮助60多万贫困人口解决温饱问题,受益群众150万人。派出1300多名教师赴滇支教,28家三级医院对口支援云南28个贫困县医院等。与此同时,帮助云南培训各级党政干部超过10万人次、教师10万多人次、医护人员10万余人次、农村带头人5万多人次,超过10万人在沪就业。

    云南干部自述>>

    沪滇情谊 最是宝贵

    我叫赛友培,曾任澜沧县扶贫办副主任,对接了8批上海援滇干部。1997年,我开始分管对接上海对口帮扶项目,上海干部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能吃苦。前几批干部来的时候条件真是非常差,去一次扶贫点有时要一两天,甚至要步行进入山区,但他们一句怨言都没有,一定坚持要到点位上去了解情况。

    记得有一次和一位上海干部进村调研,车陷进泥里,他就下车和我们一起推,弄得浑身是泥。后来耽误了赶路只能在车里过夜,我们一起看星星聊天,被蚊子咬的浑身是包都没睡好,但第二天他还是精神满满地完成了任务,我从此对上海干部刮目相看。

    有的时候,我们也会因为工作起争执。上海干部非常精打细算,一分钱要掰成两半用,开始我觉得他们太“抠门”,后来才慢慢理解,这就是上海扶贫的风格,每一分钱都要精准到位。虽然拍过桌子,但最后我们都能达成一致,上海干部坚持原则,又务实灵活,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。

    最艰难的时候,莫过于每批干部轮换时的离别。我都记不得多少回了,和同甘共苦的上海兄弟们抱头痛哭,目送着他们坐车离开,心里空荡荡的。当时通讯不发达,一次告别就像永别,现在条件好了,打开微信随时联系,坐飞机往来也很方便,我们可以“想见就见”。

    都说上海干部带来的好东西是技术、资金和理念,但我觉得他们带来最宝贵的礼物,是上海人民的情谊与真心。不信你去附近村寨转转,乡亲们听说你是从上海来的,一定会用最好的普洱茶来招待你,这份经过20多年培育的深情厚谊,才是任何数据都不能统计的无价之宝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